沒有普選的二○○七
文:徐承恩
二○○七尚未來到,可是這個數目字,我們似曾相識。○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曾是政制民主化的目標之一。俱往矣,在○四那寒冷的春天,人大常委會就把港人的希望狠狠地擊碎。在○七年,我們還是會歡慶新年,可是狂歡過後,我們還是要面對一個向既得利益並傾斜的行政長官選舉。
為甚麼香港人要過一個沒有普選的○七年?反對民主的人常常推諉香港未有民主化的條件。可是這些藉口並不能通過社會科學的考驗。論社會經濟條件,香港早已 跨越了建立穩定民主政體的門檻。論現代化的程度,香港可說是在東亞地區數一數二的,除此以外,香港有活躍的公民社會,亦有一套尊重程序理性的公民文化。見 諸泰國、菲律賓及台灣等「失敗民主」的主從關係網絡,亦不見於香港。香港並不是未準備好民主化,香港的民主路之所以障礙重重,乃是因為地緣政治的限制:我 們的祖國仍未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且還是一個對民主政治避忌,又與一些民主國家互不信任的後極權國家。而中國的民主化,恐怕又需要一段漫長的自由化過程後才 有望實現。
香港需要民主,可是形勢卻不對香港友善,那我們又可以做甚麼?民主化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在世界各國民主化的歷史中,爭取 民主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是幾代人的光陰。而在近代民主化的例子中,能夠靠革命達成民主的只是極少數。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爭取民主的人士都需耗時地與專權 政府拉鋸及談判。
爭取民主是一項長期鬥爭,是以我們必需為此作好準備。民主要能夠實踐,並不能靠散兵遊勇的抗爭,也不能靠只顧個人利 益及自由的個人,民主是一項公共利益,需要由一群持著互信、公平參與及積極投入的價值之公民去共同爭取。如此說來,在公民社會中建立讓市民參與的平台,讓 他們學習成為願為社群付出的公民,從而讓公民發揮影響力,乃是我們當行的方向。
民主不只是政制的改造,也是公民氣質的更新。回歸以來 的風風雨雨,教曉了香港人必需自發求生。這幾年的種種經歷,從反廿三、爭民主到爭取保留天星,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們:香港是我家。為了家國的前途,每一位 市民都需要為自己的家作出奉獻,而不是將希望放在專權的中央、自私的權貴、追逐選票的代議士、或是虛無飄渺的宿命。
為了面對香港社會的需要,基督徒支持普選連線決定投入公民社會的參與,希望可以成為基督徒市民與公民社會間的橋樑:一方面我們希望能促進對信徒的公民教 育,另一方面我們亦希望能幫助信徒在公民社會中就各種議題作積極參與,從而為香港的民主化作好準備。為了突顯我們的新方向,本連線亦會易名為基督徒民主連 線。
○七年沒有普選,這個殘酷的現實令人感到不快。可是,我們仍未需絕望,更不可以感到氣餒。作為公民的一分子,我們 仍可存著愛鄰舍的心積極參與,透過公民組織及公民文化的完善為香港的民主奠下基礎。縱然前路遙遠,也必會有重重阻攔,筆者相信若每位市民都能鍥而不捨的盡 其公民責任,在未來的新年我們會為民主的成功而歡呼。
時代論壇‧1009期‧2006年12月31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