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9日星期五
2007年1月15日星期一
我們當以李健華牧師為榜樣
文:徐承恩
李健華牧師終於回到了上主的懷抱,他的安息禮拜也剛剛結束了。他的離去,乃是香港基督教界的一大損失。
有一些朋友也許從未聽過李牧師的名字。畢竟,李牧並不是一位經常曝光的名牧。大家很少會在媒體或大型聚會中見到他,因為他是一位低調的實幹型人物。他最高調的一次,是在居港權問題中為內地港人所生子女及新移民仗義執言。這一次的高調,並沒有替李牧師帶來掌聲,反為他帶來無數的指責。不過,李牧對公義懷有堅強的信念,對教內教外的冷言冷語處之泰然。
對身處貧窮的朋友作出關懷,讓貧窮的朋友有福音可聽、有生活的改善,乃是李健華牧師一生的使命。在居港權事件之後,李牧師目睹香港的經濟環境令低下階層的生活百上加斤,遂發起基督教界的扶貧運動。他一方面透過動用教會的資源濟貧,另一方面亦與教內教外的扶貧組織共組「民生廿一」,聯合一起向政府施壓。
李牧師的一生,對於教內教外的朋友來說,均是值得學效的榜樣。他的一生正好活出基督教愛人如已的核心價值。他不求自己的好處、不求個人的名聲,卻將備受忽略的弱勢社群看為自己的鄰舍,為他們的福祉心力交瘁。
這種以鄰舍為本的倫理觀,正正就是當代社會之所需。要支撐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固然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但是一種看重社群參與及鄰舍福祉的公共倫理,卻是支撐這套制度的軟件。在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對民主制度的觀察中,一套以鄰舍、以社群為中心的文化,可以帶來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反之,以個人為中心、把個人權利放在聖壇的文化,卻會帶來專制,並諷刺地為個人的權益帶來損害。當個人為了一己私利爭吵不休,便不能團結起來一起協商、一起合作,令社區的民主無以運作。最終他們只能仰賴承諾滿足所有利益的強者,為專制政治掀起序幕。
宗教社會學家貝拉(Robert N. Bellah)在其編著的《心靈的習慣》(Habits of the Heart)中,將社群參與及鄰舍福祉的公共倫理歸功於「聖經為本的文化」。他在書中描述了當代美國社會公共倫理的失落,指出以個人利益及個人滿足為本的個人主義已無孔不入,並侵蝕到美國民主制度的根基。諷刺的是,教會卻已不再「聖經為本的文化」的橋頭堡,個人化的宗教經歷已凌駕於公共空間的信仰踐行之上,成為信徒追求的最高目標。尤其甚者,輔導學的修辭亦大舉入侵信仰生活之中,而這等修辭卻只會看重個人心理狀況的得失、而將社群及鄰舍排除在外。
難道這只是美國社會的問題嗎?筆者曾研究過李牧師所發起的扶貧運動,竟發現其所得的經濟支持遠不及一間大堂會的擴堂開支!若說我們當把最好的獻給上主,關懷弱小不也是基督徒當獻的祭嗎?在教會以外,公共倫理之薄弱亦令人矚目驚心。在回歸後的經濟困境中,香港人沒有學會同舟共濟,卻會為個人的利益而互相仇視。中產因淪為負資產而顧影自憐,指責低下階層坐享太多的社會福利;低下階層在爭取福利權益的同時,卻以一種論述批評新移民;新移民則指責爭居港權人仕分薄他們的資源......
前陣子胡志偉牧師在時代論壇掀起了民主與公義的討論。筆者的觀點是:沒有民主,沒有公義;沒有公義,卻難有民主、亦不會有好民主。香港社會實在需要多些像李健華牧師這樣的踐行者。沒有愛鄰舍的心、沒有社群為本的公共參與、沒有熱愛公義的社會文化,香港的民主沒有希望、香港的社會沒有將來。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7年1月
連結精選
- 再論公義與民主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7年1月
- 公義與民主有衝突嗎?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6年12月
- 爭取公義較民主更可取!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6年12月
- 天主教推動全球民主浪潮 《明報》‧2006年4月10日
- 杞人憂天的教會干政──回應鄭國漢〈宗教干政 影響深遠〉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5年12月
- 回應陳國偉〈是市民聲音,不是先知聲音〉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5年12月
- 也是以賽亞先知的書──沙浸政改論壇聽林局長分享的感言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5年11月
- 由天國道到民主路─審視廿年來的基督徒政治評論 《時代論壇》‧887期‧2004年8月29日
- 民主浪潮下的香港教會定位與角色 (一) (二)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4年6月
- 從台灣選舉亂象說起:基督徒現實主義與民主制度 《時代論壇》‧869期‧2004年4月25日
- 從聖經看民主 《時代論壇》‧867期‧2004年4月11日
- 從香港政教關係之演變看教會在民主運動的參與 《時代論壇》‧846期‧2003年11月16日
- 激情與冷靜:對於香港知識分子民主精神的思考 《時代論壇》‧845期‧2003年11月9 日
- 政教分離、創造、救贖與民主 《時代論壇》‧844期‧2003年11月2日
- 政教關係的面譜 《時代論壇》‧843期‧2003年10月26日
- 基督徒參與社會的點滴思想 《時代論壇》‧833期‧2003年8月17日
- 七一後民主運動的再出發與基督教社群的角色 《時代論壇》‧830期‧2003年7月27日
- 民主,香港的不歸路 《時代論壇》‧828期‧2003年7月13日
- 寫在遊行之後:基督徒可以反對廿三、要求民主、鼓勵董建華下台嗎? 《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3年7月
(以上連結內容並不代表本連線立場)
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
我們是誰
我們因著對基督教信仰的堅持,認為只有民主可以合乎基督教「好公義、遊憐憫」的倫理觀。亦因如此,我們希望能在基督教界內促進公民參與、共建民主社會,向市民及當權者發出清晰的訊息:香港需盡快落實民主!
我們的創會成員包括:
鄧偉棕
執業律師,1980年在宣道會麗瑤堂受浸,曾任該堂執事,現仍為該堂會友,並繼續擔任領詩、主日學等事奉。
鄧偉棕畢業於中文大學社會學學系,曾任職記者、政府政務主任,後轉職為律師,並參與多種公共事務,現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之執委,及為多間教會及社會機構之法律顧問,並經常在報章發表評論文章,論述社會及政治事務,及教會在社會的角色等;著有《法理情》一書。
邱祖淇
大學講師,1981年在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Toronto Chinese Community Church, Toronto, Canada)受浸加入教會,現為宣道會北角堂會友。曾任北宣團契導師,詩班員,和主日學老師,現為北宣的社關部長。
邱祖淇亦關心香港公眾事務,現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及Under HIS Pillar的召集人
岑英輝
柴灣浸信會傳道人,1988年於九龍靈糧堂受浸加入教會。岑英輝2004年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道學碩士畢業後,便在柴灣浸信會事奉至今;現為香港浸信會聯會理事,及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2005年及2006年當年董事。現參與的其他公共服務的有:尤德夫人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執行委員兼司數,居住的屋苑大廈業主代表,與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遙距教育課程導師。
岑英輝在全職事奉前,曾任基督教會以琳堂教會執事、詩班指揮、主日學教師、短宣隊隊長、崇拜主席、領詩、和退修會籌委等;曾參與的其他公眾事務有:大廈業主立案法團主席,歡樂滿東華屋苑總代表,和曾任一中學的家長教師會會長。
陳家明
業務經理,1996年 在宣道會北角堂受浸,現任宣道會北角堂分堂宣愛堂堂委,担任團契導師,主日學部等事奉,並為於2003年成立之男士福音機構──國際百夫長事工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
陳家明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回港後在香港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曾任職大學研究員,廉政公署調查主任及商業顧問等工作。曾參與的公共服務包括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義工,香港管理專業協會青年經理會執委及香港大學工商管理校友會執委會主席。
徐承恩
註冊西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中學年代於香港教會聚會所受浸,後曾於宣道會北角堂聚會及事奉,現於香港貴格會聚會。
徐承恩於大學期間開始關心社會政治事務,常於《明報》及《時代論壇》撰寫時事評論,為青年智庫Roundtable的成員。此外,徐承恩亦為基督教人文學會之創會會員,現為該學會之司庫及討論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