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內普選,所為何事?
文:徐承恩
在本月的二十九日,香港的基督教界將透過教內普選的方式,選出七位在選舉委員會的界別代表,這場選舉對於不信教的多數市民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一 直以來,教內教外都有聲音認為基督教界的選舉遴選是小圈子遊戲。他們認為這些遴選不論採取任何形式,都有違民主的原則,是以他們堅決地杯葛所有選委遴選。 筆者也同意目前基督教界及其他界別的選委遴選,與民主的理想相距甚遠。唯有透過全民普選選出行政長官,才能真正地貫徹民主原則,所以普選及是支持民主的朋 友必需爭取的目標。
拒絕參與不民主的制度,並在建制外進行抗爭,無疑可以為民主發展帶來貢獻。可是,若將此視為整個民主運動唯一的策略, 卻並不可行,香港民主運動與建制之間一直處於勢均力敵的僵持局面,而這均勢在可見的未來大多會持續下去。民主運動並不可能透過改朝換代 (Replacement)的方式促成民主化,而必需要以寸土必爭的態度,爭取擔任在建制中少收開放的職位,並以此作為向政權施壓的擴點。若不爭取在建制 中抗爭的機會,民主運動則很可能會淪為純粹的政治表態,且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當然,要是這些職位只是毫無權力的虛位,那民主運動便不應參 與其中,以免為建制塗脂抹粉。可是目前香港建制中的空間,並不都是虛位。舉例來說,多年前香港剛推行代議政制時,不少民主運動的朋友都懷疑這些新空間是否 只是政治花瓶。到了今時今日,縱然議會仍未能主導政治,不少民主運動的朋友卻已熟習代議政制的運作,並藉此牽制政府,使政府正視民意。筆者相信選舉委員會 中,同樣亦有讓民主運動發揮影響的空間。
在目前的制度中,香港民主運動若能動員一百位選委提名,便能安排一位候選人參與行政長官選舉,縱 然他能勝出的機會不大,卻能打破近兩次選舉由獨一候選人自動當選的局面。此外,支持民主的候選人亦能與未來特首作公開的政治辯論。未來特首若不能作出回 應,勢必影響其認受性,若他要作出回應,他亦無可避免地要面對民主發展的問題。要如此對未來特首施壓,讓他在特首選舉中面對民主訴求,並非痴人說夢:民主 運動是否能找到一百個提名,很視乎他們有否全力爭取。
從這角度看,即將來臨的教內普選絕非無關痛癢。是以基督教界的安排,提供了一個機會 讓教內支持民主的朋友以公平、公開的方式,爭取在選舉委員會中為民主發聲的機會。這或多或少為民主運動帶來一絲的希望。而是次選舉遴選採用了普選的形式, 亦可望能起示範作用。若然信徒對是次選舉能熱烈參與,不論誰勝誰負,相信亦能反映出市民在政治參與上的訴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望是以基督教界教內普選這一小步,能為香港的民主發展,作出貢獻。
在本月的二十九日,香港的基督教界將透過教內普選的方式,選出七位在選舉委員會的界別代表,這場選舉對於不信教的多數市民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一 直以來,教內教外都有聲音認為基督教界的選舉遴選是小圈子遊戲。他們認為這些遴選不論採取任何形式,都有違民主的原則,是以他們堅決地杯葛所有選委遴選。 筆者也同意目前基督教界及其他界別的選委遴選,與民主的理想相距甚遠。唯有透過全民普選選出行政長官,才能真正地貫徹民主原則,所以普選及是支持民主的朋 友必需爭取的目標。
拒絕參與不民主的制度,並在建制外進行抗爭,無疑可以為民主發展帶來貢獻。可是,若將此視為整個民主運動唯一的策略, 卻並不可行,香港民主運動與建制之間一直處於勢均力敵的僵持局面,而這均勢在可見的未來大多會持續下去。民主運動並不可能透過改朝換代 (Replacement)的方式促成民主化,而必需要以寸土必爭的態度,爭取擔任在建制中少收開放的職位,並以此作為向政權施壓的擴點。若不爭取在建制 中抗爭的機會,民主運動則很可能會淪為純粹的政治表態,且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當然,要是這些職位只是毫無權力的虛位,那民主運動便不應參 與其中,以免為建制塗脂抹粉。可是目前香港建制中的空間,並不都是虛位。舉例來說,多年前香港剛推行代議政制時,不少民主運動的朋友都懷疑這些新空間是否 只是政治花瓶。到了今時今日,縱然議會仍未能主導政治,不少民主運動的朋友卻已熟習代議政制的運作,並藉此牽制政府,使政府正視民意。筆者相信選舉委員會 中,同樣亦有讓民主運動發揮影響的空間。
在目前的制度中,香港民主運動若能動員一百位選委提名,便能安排一位候選人參與行政長官選舉,縱 然他能勝出的機會不大,卻能打破近兩次選舉由獨一候選人自動當選的局面。此外,支持民主的候選人亦能與未來特首作公開的政治辯論。未來特首若不能作出回 應,勢必影響其認受性,若他要作出回應,他亦無可避免地要面對民主發展的問題。要如此對未來特首施壓,讓他在特首選舉中面對民主訴求,並非痴人說夢:民主 運動是否能找到一百個提名,很視乎他們有否全力爭取。
從這角度看,即將來臨的教內普選絕非無關痛癢。是以基督教界的安排,提供了一個機會 讓教內支持民主的朋友以公平、公開的方式,爭取在選舉委員會中為民主發聲的機會。這或多或少為民主運動帶來一絲的希望。而是次選舉遴選採用了普選的形式, 亦可望能起示範作用。若然信徒對是次選舉能熱烈參與,不論誰勝誰負,相信亦能反映出市民在政治參與上的訴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望是以基督教界教內普選這一小步,能為香港的民主發展,作出貢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